【SMM分析】超充技术争锋:宁德时代VS比亚迪

来源:SMM发布时间:2025-04-23 17:40:00
杨玏
暂无简介
4
作品
在2025年4月首届“超级科技日”上,宁德时代集中发布三项重磅电池技术——第二代神行超充电池、骁遥双核电池与钠新电池,宣示着其对未来电池标准的重新定义。而早前3月,比亚迪发布10C闪充刀片电池,则代表了整车平台对补能闭环的一体化控制探索。

 

在2025年4月首届“超级科技日”上,宁德时代集中发布三项重磅电池技术——第二代神行超充电池、骁遥双核电池与钠新电池,宣示着其对未来电池标准的重新定义。而早前3月,比亚迪发布10C闪充刀片电池,则代表了整车平台对补能闭环的一体化控制探索。

 

一、宁德时代三大新技术概览

 

1. 第二代神行超充电池(12C)

 

这是全球首款实现800公里续航并支持12C超快充的磷酸铁锂电池,技术上以超晶石墨负极 + 智能电解液系统为核心:

 

  • 超晶石墨负极材料:优化锂离子嵌入速率;
  • 智能电解液系统:通过纳米级液相控制,提高SEI膜稳定性;
  • 充电性能指标:1.3兆瓦峰值功率,30秒补能75公里,5分钟补能520公里;
  •  全温域性能:低至-10℃仍可实现15分钟内从5%充至80%。
  • 适配能力:可与兆瓦级充电桩协同工作。

 

该技术瞄准高频出行、高速服务区等快速补能场景,是宁德对“极致充电速度”的前沿探索。

 

2. 骁遥双核电池:双路径能量释放的系统创新

 

“骁遥”代表宁德对多场景下电池智能调控能力的集中表达,其亮点在于:

 

  • 双核架构:采用两种电芯(钠新电池+磷酸铁锂自生成负极电池、第二代神行超充电池+磷酸铁锂自生成负极电池、三元电池+磷酸铁锂自生成负极电池、三元电池+三元自生成负极电池)搭配,通过智能算法实现“高倍率输出”与“长续航维持”双路径释放;
  • 自生成负极:为兼顾轻量化与快充性能,在部分电芯中不预设传统负极材料,而是在首次充电时使其原位生成。能让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提升60%,重量能量密度提升50%。

 

这为复杂驾驶场景下的电池调度提供了更多可能,例如城市快充与高速长续航兼顾的智能电动出行。

 

3. 钠新电池:低温与低成本的突破方案

 

面对锂资源价格波动与能耗极端环境,宁德时代推出面向乘用车与重卡的钠离子电池:

 

  • 能量密度:175Wh/kg;
  • 快充能力:支持5C倍率;
  • 温度适应性:零下40℃仍可释放90%容量;
  • 产业化进展:预计2025年底首搭巧克力换电车型实现量产。

 

钠新电池定位于资源友好型+极端环境适应性电池方案,尤其适合北方、低速换电或商用场景。

 

二、自生成负极:电池结构设计的一次范式转变

 

“自生成负极”是宁德时代在骁遥双核电池中提出的重要新技术,它改变了电池负极材料的传统构建方式。过去电池制造商会在工厂中先将石墨等材料制成完整的负极片,再进行涂布、压制、切割和组装,这种方法虽然成熟,但工艺复杂、材料占体积多、能量密度提升空间有限。

 

而“自生成负极”则跳过了上述所有步骤:

 

  • 结构设计上,工厂只在电池内部保留一个铜箔集流体,作为“负极骨架”;
  • 首次充电时,通过控制电压、电流和电解液成分,使活性离子(如钠离子或锂离子)自动还原并沉积在铜箔表面;
  • 沉积出的活性层 就是新的“负极材料”,这层结构将承担未来电池循环中的能量存储与释放功能。

 

这个过程有三个关键优势:

 

  • 轻量化:没有传统负极材料的厚度和重量负担,为提升电池容量和能量密度腾出了空间;
  • 高倍率响应:自生成的负极界面更活跃、更适应高速离子嵌入/脱嵌,因此更适合快充场景;
  • 降低成本和工艺复杂度:省去多道负极生产流程,提高制造效率。

 

从行业角度看,这是电池材料工程向“智能原位生成”演化的一大步,类似于从“手工组装家具”升级为“现场3D打印”。这不仅为电池带来性能革新,更有可能改写未来电芯的制造逻辑。

 

三、宁德 vs 比亚迪:技术路径与产业战略的分野

 

核心维度

宁德时代

比亚迪

技术逻辑

材料驱动创新,强调电芯性能极限

系统整合优化,强调平台协调与用户体验

快充倍率

12C,业界最高

10C,优化电压平台与电流传输

应用思路

面向多家主机厂,打造“技术标准+供应链平台”

自有车型深度整合,形成“闭环生态+快充体系”

产业生态

需推动12C桩体标准化,推广难度较高

快充桩同步铺设,落地路径清晰

战略方向

冲击高端技术天花板,抢占下一代快充话语权

提高系统效率与体验稳定性,快速复制放量

 

比亚迪于2025年3月发布10C闪充刀片电池,整合其“超级e平台”与1500V高压架构,强调系统级整合能力:

 

  • 电芯结构优化:在刀片电池原有热管理与结构基础上重构电离子通道,降低内阻;
  • 系统集成能力:搭配SiC控制器与1兆瓦闪充桩,整车平台适配至1000A大电流;
  •  充电表现:在比亚迪汉L车型上实测5分钟补能400公里,-30℃环境下可完成24分钟满充;
  • 平台化应用:唐L、汉L首批量产搭载,支持OTA调节充电策略。

 

比亚迪侧重整车-电池-补能设备的一体化工程实现,体现“技术闭环+商业落地”的设计思路。

 

SMM新能源研究团队

王聪 021-51666838

马睿 021-51595780

冯棣生 021-51666714

吕彦霖 021-20707875

周致丞021-51666711

张浩瀚021-51666752

王子涵021-51666914

王杰021-51595902

徐杨021-51666760

杨涟婷021-51595835

杨玏021-51595898

预览
上海有色网原创信息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传播、发布、复制(包括但不限于行情数据、价格信息、市场统计信息、调研信息等)。授权请联系021-3133 0333。上海有色网保留追究侵权及不当引用的权利。本原创信息除公开信息外的其他数据均是基于公开信息(包括但不仅限于行业新闻、研讨会、展览会、企业财报、券商报告、国家统计局数据、海关进出口数据、各大协会和机构公布的各类数据等等),并依托SMM内部数据库模型,由研究小组进行综合分析和合理推断得出,仅供参考,不构成决策建议,客户决策应自主判断,与上海有色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