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动力电池梯次利用难题!管理办法的推出为行业规范注入活力 【SMM分析】
SMM1月3日讯:破解动力电池梯次利用难题!管理办法的推出为行业规范注入活力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研究起草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综合利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用《管理办法》指代)并予以公示,同时向公众征求意见。管理办法意在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进行溯源管理,保障废旧动力电池的规范梯次利用和环保处理,从而提升电池相关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保障梯次利用环节中的电池质量。
梯次利用对新能源车意义重大,通常新能源乘用车电池在电池容量下降到70-80%时就会被认定为达动力电池的最终寿命,但若此时直接淘汰,不仅还有70-80%的容量未得到利用,且前期高昂的锂离子电池生产成本难以分摊。因此,无论从资源利用或经济性的角度考虑,规范化、市场化梯次利用环节势在必行。
图一:不同容量电池梯次利用场景
尽管市场已将不同容量下的电池的可应用场景明确划分,但市场化的闭环运作仍然是梯次利用大规模应用的前置难题。从前端的可用性价值判断、中期的重组再利用技术适配性、经济性评估及终端的再次退役回收产业链都尚未拥有规模化、产业化的解决方案及明确的监管政策;此外,目前市场上的动力电池信息难以溯源,即使有回收厂家愿意开展前端的回收工作,但回收后的电池信息如开始使用的年份、退役前容量、是否有过维修检测、是否一手电池等都难以获取。
尽管面临着数多难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下顺势而生的梯次利用市场,势必乘风而起。近年来,国家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随着电动汽车数量的逐年增加,动力电池也即将面临大规模的退役。根据SMM数据统计,截至2030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突破1600万辆,按照理论寿命4-8年、理论容量75%来计算,到2030年底整体市场回收体量将超过1000GWh,市场规模突破2800亿元,潜力巨大。
图二: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2021-2030E
随着梯次回收市场冰山一角的显现,行业规范应运而生。《管理办法》明确了相关责任主体,要求各主体履行相应的责任,共同推动动力电池的综合利用工作。
对于政府而言,一方面,政府会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和引导废旧动力电池的回收和再利用行为。另一方面,政府也将制定相关的经济激励政策,鼓励并且提供相对应的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政策来推动企业积极参与废旧动力电池的回收和再利用工作。
对于企业而言,则需要承担起具体的实施责任。首先,新能源汽车生产厂商和动力电池生产厂商需要设计更加易于回收和再利用的电池结构,并积极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提高电池的回收率和再利用率。此外,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回收体系,确保废旧动力电池能够被安全、环保地回收。其次,回收拆解企业则需要标准化废旧动力电池的拆解、处理和再利用工作,如需对废旧动力电池进行分类、检测和修复,提高再利用率。
此外,《管理办法》还规定了废旧动力电池的收集、储存、运输、处理和再利用等环节的具体要求,以确保整个过程的规范化和安全性。
《管理办法》的出台,将有力地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绿色发展。一方面,通过规范废旧动力电池的回收和再利用,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促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