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M分析】取消强制配储政策观点分析及136号文解读

来源:SMM发布时间:2025-03-28 19:34:00
张浩瀚
暂无简介
72
作品
【SMM分析】2025年2月9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25〕136号,简称“136号文”),明确取消新能源项目强制配储政策,标志着持续近8年的行政性配储机制退出历史舞台。该政策旨在解决强制配储导致的低效资源配置、新能源企业成本压力激增、储能“建而不用”等行业痛点,推动储能从“政策驱动”向“经济性驱动”转型。

2025年2月9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25〕136号,简称“136号文”),明确取消新能源项目强制配储政策,标志着持续近8年的行政性配储机制退出历史舞台。该政策旨在解决强制配储导致的低效资源配置、新能源企业成本压力激增、储能“建而不用”等行业痛点,推动储能从“政策驱动”向“经济性驱动”转型。

一、取消强制配储的行业影响
短期内,依赖政策补贴的储能企业将面临订单缩减与营收压力,新能源配储需求预计下降约70%。但长期来看,政策倒逼行业回归市场化本质,通过峰谷价差套利、辅助服务收益等经济性需求激发储能内生动力。例如,浙江工商业储能因1.1元/度以上的价差已具备经济性,用户侧储能或成新增长极。
政策取消加速淘汰低价低质产能,推动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等长时储能技术商业化,并促进构网型储能等技术创新。头部企业如宁德时代凭借技术优势有望巩固市场地位,而依赖补贴的中小企业将面临生存挑战。
强制配储取消后,储能资源将向新能源消纳困难区域倾斜,并通过独立储能电站、共享储能模式参与电力现货市场,优化系统调节能力。但短期内可能加剧弃风弃光现象,需依赖电网灵活性改造与市场化补偿机制过渡。

二、136号文的核心机制与政策协同
文件要求新能源电量全面入市,电价通过市场交易形成,并引入差价结算机制:存量项目沿用保障性电价,增量项目通过竞价确定机制电价,以对冲市场波动风险。此举既稳定企业收益预期,又通过价格信号引导资源优化配置。
文件强调“优先调度新型储能”“建立容量补偿机制”,推动储能参与辅助服务市场,释放调频、备用等多元收益空间。同时,明确机制电量与绿证收益不重复,避免政策套利。
尽管国家层面取消强制配储,地方政府仍可通过电价机制优化(如扩大峰谷价差)、容量租赁补贴等方式激励储能投资,例如广东已探索10%容量配储的地方标准。


136号文标志着我国储能行业从粗放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建议:
​企业层面:加速布局用户侧储能与虚拟电厂,提升电力交易策略能力,应对市场化电价波动;
​政策层面:完善容量电价、现货市场规则等长效机制,推动储能技术标准与并网规范统一;
​技术层面:聚焦长时储能与系统集成技术突破,提升全生命周期经济性。
取消强制配储并非否定储能价值,而是通过市场化机制重塑行业生态,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可持续支撑。未来十年,储能将在电力市场深化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下,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

综合市场交流观点和看法,SMM认为取消“强配”或更多促进储能行业转向“优配”,全年来看,预期储能系统装机增速或维持在20%左右。

 


SMM新能源行业研究部

王聪 021-51666838

马睿 021-51595780

冯棣生 021-51666714

吕彦霖 021-20707875

周致丞021-51666711

张浩瀚021-51666752

王子涵021-51666914

王杰021-51595902

徐杨021-51666760

陈泊霖021-51666836

预览
上海有色网原创信息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传播、发布、复制(包括但不限于行情数据、价格信息、市场统计信息、调研信息等)。授权请联系021-3133 0333。上海有色网保留追究侵权及不当引用的权利。本原创信息除公开信息外的其他数据均是基于公开信息(包括但不仅限于行业新闻、研讨会、展览会、企业财报、券商报告、国家统计局数据、海关进出口数据、各大协会和机构公布的各类数据等等),并依托SMM内部数据库模型,由研究小组进行综合分析和合理推断得出,仅供参考,不构成决策建议,客户决策应自主判断,与上海有色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