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M分析】财政部2024年执行报告: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汽车政策分析
2025年3月24日,财政部发布的《2024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明确提出,2025年财政政策将实施更大力度的“绿色转向”,在“双碳”目标框架下,将可再生能源发展与新能源汽车推广作为战略支点。这一政策导向不仅体现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也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中国方案。
财政部2024年执行报告显示,中国在新能源汽车与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政策布局呈现出"双轮驱动"特征。新能源汽车全年销量达1286.6万辆,同比增长35.5%,市场渗透率突破40%,其中县域市场渗透率超53.7%的突破性进展,印证了政策下沉的有效性。这一增长背后是结构性政策工具的精准发力: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重点投向充电设施与智能电网,而县域充换电补短板试点首批覆盖67个县,直接打通农村市场"最后一公里"的充电瓶颈。值得注意的是,购置税减免政策采取"前两年全额免征、后两年减半"的渐进式设计,既稳定消费预期,又为产业链技术升级预留缓冲期。
可再生能源领域则展现出超预期的扩张速度。2024年全国新增光伏装机2.78亿千瓦,累计装机达8.87亿千瓦,提前六年完成2030年风电光伏装机目标。这种跨越式发展得益于财政资源的定向配置:47.56亿个绿证核发与4.39亿个交易量构建起市场化消纳机制,而54亿元地方可再生能源补贴中,光伏扶贫项目占比超七成,体现政策向民生领域的倾斜。但产业链价格年内暴跌35%-80%的剧烈波动,叠加美国对华光伏加征50%关税的贸易壁垒,暴露出现有产能布局的脆弱性,这要求政策端从单纯规模扩张转向技术壁垒构建。
两大战略的协同效应正在显现端倪。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与可再生能源储能形成闭环,比亚迪等头部企业通过第五代DM混动技术将热效率提升至46%,其研发投入强度达6.97%,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的技术投入正在重构产业竞争格局。而光伏装机激增带来的绿电供给,为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碳减排提供支撑,这种"绿电-绿车"耦合模式可能重塑全球汽车产业价值链。
当前政策体系仍存在张力。新能源汽车下乡虽成效显著,但充电设施覆盖率仅实现乡镇级覆盖,村级网络仍有缺口;电池回收体系尚未形成规模化运作,存在环境风险隐患。可再生能源领域,尽管装机规模领先,但储能配套不足导致西北地区弃光率反弹至4.2%,暴露出现有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能力的短板。这些结构性问题需要财政工具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例如将专项债更多投向分布式储能、智能微网等新型基础设施。
2025年政策走向可能出现三个转向:一是从消费补贴转向技术标准制定,通过碳足迹核算倒逼产业链低碳转型;二是从生产端扶持转向市场机制建设,扩大绿电交易与碳市场联动;三是从国内循环转向国际规则参与。这种转变将考验政策制定者平衡短期稳增长与长期竞争力的智慧,特别是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如何通过财政政策工具创新维护中国绿色产业的全球竞争力,将成为检验政策成效的关键标尺。
SMM新能源行业研究部
王聪 021-51666838
马睿 021-51595780
冯棣生 021-51666714
吕彦霖 021-20707875
周致丞021-51666711
张浩瀚021-51666752
王子涵021-51666914
王杰021-51595902
徐杨021-51666760
陈泊霖021-51666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