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M分析】特朗普“大而美”法案终止电动车税收优惠:美国新能源车市场政策退坡与产业博弈

来源:SMM发布时间:2025-07-04 15:56:00
锂电池及新能源车分析师杨玏
锂电池及新能源车分析师杨玏
访问TA的主页
暂无简介
26
作品
2025年7月3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一项由总统特朗普主导的税收与支出全面改革法案(大而美法案The One, Big, Beautiful Bill)。法案内容庞杂,其中针对电动汽车(EV)补贴机制的重大调整引发了市场广泛关注。7500美元新车联邦税收抵免和4000美元二手车抵免将在9月30日正式终止,预计将对美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产生深远影响。

2025年7月3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一项由总统特朗普主导的税收与支出全面改革法案(大而美法案The One, Big, Beautiful Bill)法案内容庞杂,其中针对电动汽车(EV)补贴机制的重大调整引发了市场广泛关注。7500美元新车联邦税收抵免和4000美元二手车抵免将在9月30日正式终止,预计将对美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产生深远影响。本篇文章尝试从政策变化出发,结合市场结构与企业策略,探讨本轮政策转向对美国新能源车行业的影响,并梳理特朗普政府与马斯克之间更深层的博弈关系。

一、政策变化:补贴退出、成本抬升

本次法案的电动车相关条款,主要包括三项内容:

1.联邦税收抵免终止:

7500美元的新车补贴和4000美元的二手车补贴将于2025年9月30日到期。这两项补贴自2008年起实施,在2023年经《通胀削减法案(IRA)》优化后,对拉动电动车销量起到了关键作用,尤其在3–6万美元价格区间中占有较高比例。原先《通胀削减法案》计划2032年年底才取消对电动汽车的税收抵免政策。

2.新增注册费用:

法案规定电动车需缴纳250美元注册费,混动车则需缴纳100美元。设立该费用的理由是弥补电动车不支付汽油税带来的公路信托基金缺口

3.其他未确认条款:

法案早期版本曾提出限制使用中国制造电池的产品资格、允许销量未达20万辆的企业在过渡期继续享有补贴,但这些内容是否进入最终版本仍待公布。

整体来看,本轮政策调整意在削弱电动车的财政激励基础,同时通过费用机制恢复燃油车与电动车在道路使用成本上的“对等”

二、市场影响:短期透支,长期下行压力上升

1.消费端:补贴窗口促成短期抢购潮

在补贴明确到期前,部分消费者将选择提前购车,以锁定现有的政策红利。Plug In America等组织预计,今年夏天可能会出现一波抢购潮,尤其集中在主流电动车价格段(约4–6万美元)内。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集中消费将在短期内透支后续需求,10月起美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大概率会出现较大幅度下滑。对于中低收入群体而言,购车成本上升的影响尤为显著。

2.供给端:特斯拉仍具缓冲能力,初创企业风险上升

特斯拉的品牌认知、产能效率和全球布局有助于部分对冲本土补贴退出的影响,其可能通过降价、融资租赁方案等方式进行调整。对于依赖补贴进行销量起量的新兴企业(如Rivian、Lucid等)而言,失去补贴可能直接影响其盈利预期和融资能力。传统车企方面,部分品牌可能趁此调整电动化节奏,回归燃油车与混动车的产品组合,以适应政策环境的变化。

三、政治动因与博弈:特朗普政府与马斯克之间的分歧

尽管马斯克近年来在部分议题上表现出对共和党的支持,但在电动车发展路径、能源政策、联邦与地方权力关系等方面,他与特朗普政府存在实质分歧。

1.政策理念的不同

议题 特朗普政府 马斯克/特斯拉
能源结构 倾向支持传统能源和燃油车 推动可再生能源和交通电动化
消费者选择 主张应保留燃油车自由 倡导全面向电动车过渡
州政府权力 限制加州等州推行零排放政策 受益于地方电动车推广政策

特朗普政府一贯反对对电动车进行政策“倾斜”,主张将市场选择权交还消费者,取消强制转型倾向。加州在纯电车销售比例上的立法尝试,也可能在新法案背景下受到联邦层面的限制。

2.政策工具的重新分配

取消联邦层面的电动车激励,并不能阻止部分州政府通过本地税收优惠、充电补贴等方式继续推动转型,但政策利好的空间已被显著压缩。对于依赖全国性激励体系的车企而言,单靠地方支持难以维持现有产能扩张节奏。

四、美国政策周期下的市场调整与结构重构

特朗普主导的“大而美法案”落地,本质上是美国新能源车市场政策逻辑的一次急转弯。从2008年启动补贴到2023年《通胀削减法案》加码,再到如今戛然而止,这种剧烈摇摆不仅反映了美国两党对产业路径的分歧,更暴露了新能源转型中“政策依赖症”的风险。

对市场而言,最直接的影响将是短期供需失衡后的阵痛。“电动夏季”的抢购潮褪去后,10月起的销量下滑几乎已成定局——尤其对那些定价在3万-5万美元区间、高度依赖补贴撬动消费的车型,销量跌幅可能达到20%以上。中低收入家庭将被迫退出新能源市场,使电动车重新成为“中产专属”,这与美国推动交通减排的长期目标形成矛盾。

企业层面的分化将加速显现。特斯拉凭借规模化生产和品牌溢价,有能力通过降价5%-8%消化补贴损失,但其利润率可能压缩至15%以下;Rivian、Lucid等烧钱企业若不能在9月底前完成融资,现金流断裂风险陡增,行业洗牌可能比预期来得更早。传统车企的策略会更趋务实:福特、通用可能收缩电动皮卡产能,转而加码混动车型;Stellantis等欧洲系品牌则可能将美国市场资源转向拉美等政策更宽松的区域。

这场政策退坡的深层影响,在于重塑全球新能源产业链的成本逻辑。美国试图通过取消补贴倒逼企业“去政策化生存”,但这需要全产业链的成本控制能力——而目前美国在电池原材料加工、电机电控核心部件等领域仍依赖进口,短期内难以实现完全自主。若法案中限制中国电池的条款保留,本土车企的电池采购成本可能上升10%-15%,反而削弱竞争力。

长远看,美国新能源车市场将进入“政策空窗期”与“技术爬坡期”的叠加阶段。补贴退坡倒逼企业聚焦电池能量密度提升、充电网络优化等硬实力,但政策的不确定性可能延缓资本投入节奏。相比之下,中国通过阶梯式退坡保持政策连续性,欧洲依托碳关税构建长效机制,全球新能源竞争的规则制定权正在发生微妙转移。

最终,特朗普的法案或许能为公路信托基金带来短期收入,但以牺牲新能源车市场的增长动能为代价。产业转型从来不是简单的政策加减法,当美国用“休克疗法”切断补贴依赖时,其能否在市场自发力量的驱动下完成转型,将成为检验全球新能源产业韧性的重要案例——而答案,可能要等到2026年的车企财报里才能揭晓。

预览
上海有色网原创信息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传播、发布、复制(包括但不限于行情数据、价格信息、市场统计信息、调研信息等)。授权请联系021-3133 0333。上海有色网保留追究侵权及不当引用的权利。本原创信息除公开信息外的其他数据均是基于公开信息(包括但不仅限于行业新闻、研讨会、展览会、企业财报、券商报告、国家统计局数据、海关进出口数据、各大协会和机构公布的各类数据等等),并依托SMM内部数据库模型,由研究小组进行综合分析和合理推断得出,仅供参考,不构成决策建议,客户决策应自主判断,与上海有色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