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M分析】中国的锂电回收行业在新法规和市场压力下面临挑战
中国锂电池回收产业正进入关键调整阶段。8月1日起,监管部门正式将废旧锂电池产生的中间产品“黑粉”认定为再生原料,并将三元和磷酸铁锂两类统一纳入海关编码 382499996。新规较现行国标更为严格,不仅设定了更高的性能指标,还明确禁止混装,并要求双层包装,若有破损必须加吨袋加固。海关依照 43 号和 23 号公告执行检验,宁波率先创新检测方法。合格批次予以放行,但若杂质超标,将面临部分或整批退运。政策实施初期,执法尤为严格。
在监管之外,市场环境依然紧张。行业产能利用率仅约三成,过剩与价格战困扰全局。价格透明度甚至导致国内外倒挂,企业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为“破卷”,企业普遍采取裁员、停产或半停产、压低加工费、提升回收率,并将利润重心转向黑粉及冶炼原料。技术瓶颈同样突出。除氟工艺仍需高温煅烧才能达标,而国外标准更为严苛。在《巴塞尔公约》框架下,回收厂与打粉厂的合作往往需要行业协会出面推动。海关通关通常需 7–14 天,业内呼吁加快流程以提升效率。现场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纳米级 LFP 黑粉粉尘危害极大,作业人员必须佩戴口罩、手套和防护服,并保持严格清理。若包装在出厂环节存在破损,将直接影响检验与通关。业内人士强调,应及时查阅“中国质量”官网的官方要求,同时呼吁建立联盟和统一定价体系,以减少倒挂并推动合规。
近几个月来,中国企业开始进口东南亚黑粉,虽然价格更低,但质量低于国内标准,可支付率差距达 5–10%。与此同时,碳酸锂价格的反弹也在推升黑粉估值。受湿法工艺高成本压力影响,一些企业已转向外采。同时,行业内已开发出新型化学工艺,能够将铜箔与正负极材料完全分离,实现接近 100% 的回收率。尽管挑战重重,SMM 认为中国锂电回收产业仍受益于储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强劲长期需求。无论是政策制定者还是企业普遍认为,建立统一定价、简化通关流程、提升作业安全标准以及推动技术升级,都是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此外,SMM 发现东盟市场的黑粉可支付率普遍偏低,且 LFP 资源有限,主要以三元黑粉供应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