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护照专题分析(一)】欧盟在新能源时代的“逆风重建”
21 世纪新能源产业的两大竞争点,要么掌握资源,要么制定规则。欧盟在全球太阳能、动力电池、材料制造等核心产业链几乎全面落后,以往依靠市场调节和绿色补贴的策略未能建立关键竞争力,在面对中国庞大、体系化、极具成本优势的供应链体系,欧盟甚至没有构建完整本土产业链的可能性。因此,自 2021 年起,欧盟开始从“产业政策”向“制度性产业体系”转型,将气候政策、贸易规则、环境标准、供应链透明度、数据主权等五大工具系统化集成,形成以 Battery Regulation(电池与废电池法规) 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制度体系。
在这套体系中,电池护照(Battery Passport)是底座,是支撑后续所有监管和贸易措施的数字基础设施。它不是简单的环保工具,而是欧盟重构供应链的制度枢纽。
在开始讨论之前,首先我们要明晰,什么是电池护照?
电池护照(Battery Passport)是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Battery Regulation)的核心要求之一,本质上是电池的数字化生命周期档案。它以唯一可追溯的QR码为入口,将电池从原材料、制造、使用到回收的全生命周期数据,全部以统一标准数字化记录,并在欧盟市场进行强制披露。电池护照是电池行业的数字身份证,是目前全球最严格的供应链透明度要求。2027年全面执行之后,所有进入欧盟的动力电池、储能电池都必须提供电池护照,否则无法上市销售。
2006/66/EC 指令主要聚焦在废电池回收,对动力电池、材料、来源透明度等几乎没有监管要求;但到了 2020 年后,随着电动车渗透率快速攀升、关键矿产价格剧烈波动、碳中和时间表不断压缩,欧盟意识到电池产业已经成为地缘政治级别的战略问题。
2023 年《Battery Regulation》颁布后,欧盟首次实现:1)全生命周期监管(从矿山到回收);2)强制披露要求(碳排、溯源、材料占比);3)强制回收目标(含再生料占比);4)数字化监管(电池护照)。这是典型的从环保走向产业控制的政策演进。
欧盟将电池护照的数据结构分成三大类:
Ⅰ. 基础信息(Identification),包括:1)电池制造商;2)电池型号与化学体系;3)生产时间与地点;4)额定容量与性能指标;5)唯一数字 ID。这一部分看似简单,却构成后续监管的“索引体系”。
Ⅱ. 碳足迹披露(Carbon Footprint),欧盟的碳排监管远比外界理解的更严格:(1)全生命周期边界(Cradle-to-Grave) 从矿山提取、冶炼加工、材料制造、电池制造、运输、使用、回收全覆盖。(2)按批次披露,而非按产品类型披露 例如:产自四川的 LFP 与产自摩洛哥的 LFP 碳排差异需分别披露。(3)采用欧盟统一计算体系(PEFCR,ISO 14067) 避免企业用不同 LCA 方法模糊数据。
Ⅲ. 再生材料占比(Recycled Content)欧盟要求从 2031 年起,动力电池和工业电池必须满足强制再生料占比:
| 金属 | 2031 年占比 | 2035 年占比 |
| 钴 | ≥16% | ≥26% |
| 锂 | ≥6% | ≥12% |
| 镍 | ≥6% | ≥15% |
这是欧盟将价值链转回欧洲的制度支点,因为:1)欧洲最强环节是回收;2)欧洲最弱环节是矿山与材料制造。强制回收比例其实是欧盟把新能源价值链重新链接回欧洲的一种手段。
2.2 电池护照平台(Digital Product Passport),制度落地的技术底座
电池护照不是 PDF,也不是 Excel,而是一个标准化、可审计、可更新的数字平台。其运行机制包括:(1)数据标准(Data Schema),欧盟统一规范字段格式、数据类型、更新频率。(2)数据来源(Primary Data),要求企业提供真实生产数据,而非行业默认值。(3)第三方审计(Third-party Verification),由 TÜV、SGS、DNV 等独立机构审查数据可靠性。(4)区块链记录(可选),用于确保数据不可篡改性和生命周期追踪。未来欧盟数字监管法案可能将电池护照纳入数据主权框架。
| 年份 | 内容 |
| 2025 | 所有电池必须披露碳足迹 |
| 2026 | 大型电池需开始实施护照 |
| 2027 | 电池护照全面强制 |
| 2028–2029 | 初步碳排限值设定 |
| 2030 | 成熟电池产品强制碳排上限 |
| 2031 | 强制执行再生料占比 |
| 2035–2040 | 回收、再生料全面取代部分矿产来源 |
未来,电池产业将从“技术驱动”转向“制度驱动”。
接下来我们将分国别对其电池法案进行讲解。欧盟推出电池护照(Battery Passport),其制度强度远超美国、日本、韩国等主流经济体。若不理解这种差异,就无法理解全球新能源供应链未来的竞争格局。许多流行观点将欧盟电池护照视为“国际通行做法”,这其实是一种误解——电池护照本质上是欧盟独有的 制度化、强配额化、可审计化、数字化监管体系,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几乎没有可比项。
美国《通胀削减法案(IRA)》的逻辑是:1)用高额补贴拉产业链到美国本土建厂;2)用“外国实体(FEOC)”限制中国参与;3)用税收优惠推动本土材料供应体系。也就是说,美国的方法是典型的产业补贴加准贸易壁垒的经典组合。
而欧盟完全相反:1)不给补贴(或补贴极少);2)直接用法规强制企业合规;3)通过制度把价值链锁定在欧洲。
美国用钱吸引企业;欧盟用制度驱动企业。
美国并没有类似欧盟 Battery Passport 的数字化披露体系,相反美国的要求更“粗颗粒”:1)只要求判断原产国是否为 FEOC(特别是中企);2)对碳足迹不做强制披露;3)对再生料占比不做硬性要求;4)对供应链透明度也没有 c2c(cradle to cradle) 级别的追溯要求。IRA 的核心是“钱”与“禁止中国参与供应链”。而欧盟的核心是“制度”与“获取供应链数据主权”。美国不需要电池护照,因为其战略是供应链脱钩;欧盟必须要电池护照,因为其战略是供应链再造。
美国在碳排上只是 鼓励低碳,不强制限值。 而欧盟明确:1)2027 全面披露;2)2030 开始限值;3)2035 后进入强制“碳排封顶”阶段。美国鼓励,但不强推;欧盟强推,必须遵守。因此:欧盟将引领全球供应链制度,美国将引领全球供应链本地化。两者会共同推动全球供应链分裂,而中国将面临同时适配两套体系的挑战。
日本 METI长期以 技术路线图 + 行业标准 管理本土电池产业,而不是强制性制度监管。
核心原因有三个:(1)日本供应链高度垂直、稳定,不需要透明化制度。日本电池产业链特点:①资源依赖度高,但长约体系稳固;②与欧美不同,日本企业跨国布局早(住友金属、松下、东丽);③供应链链条短,透明度高,不需要额外披露。对日本来说,欧盟那套“强制披露+审计”体系反而会增加成本。(2)日本更依赖技术领先,而非制度竞争。日本的新能源战略是“技术压制 + 供应链延续”,而不是“制度重构”。日本认为自己可以继续在:①固态电池、②高镍三元制备、③原位固液界面控制、④高压正极、⑤低膨胀负极等技术上保持话语权,不需要通过制度建立优势。也就是说,日本认为技术领先就能带来市场份额和话语权,而欧盟认为首先成为制度的制定者才能率先夺得话语权。(3)日本也没有统一的“碳足迹体系”。日本企业重视碳排,但它的碳排主要用于:①企业 ESG 披露;②顾客要求(车企);③长期投资者压力。日本并没有像欧盟那样建立统一监管框架。因此,日本不会跟随欧盟电池护照。
韩国极可能是未来最早与欧盟建立 “互认体系” 的国家,但韩国并不会建立欧盟式电池护照。原因如下:(1)韩国的新能源战略由企业主导。韩国政府制定高层目标,而三星 SDI、LGES、SKO 三大电池厂实际主导执行。这与欧盟以“监管推动产业变革”完全不同。韩国企业之间已形成 标准联盟,不需要欧盟式强制监管。(2)韩国在“低碳制造”上反而更像中国,而不是欧盟。韩国的制造能耗结构高度依赖:①化石能源;②LNG;③进口材料(前驱体、正极、锂盐)。欧盟的碳排限值将对韩国形成巨大压力,因此韩国不可能主动构建“限制性”监管体系。韩国更可能:①维护现有供应链;②与欧盟谈判“碳排互认”;③在欧洲建本地工厂满足当地要求,而不是直接效仿欧盟。(3)韩国可能不会接受欧盟级别的供应链披露。韩国企业高度依赖中国材料(特别是前驱体、石墨、隔膜),披露供应链意味着披露商业机密,韩国基本不可能主动建立电池护照体系。
东南亚(特别是印尼、马来西亚、越南)和印度,会更可能跟随欧盟:1)欧盟是他们主要的电池出口市场;2)欧盟的回收体系更利于东南亚参与;3)相比美国的“补贴选择性严格”,欧盟的制度更透明;4)东南亚有意成为“低碳制造基地”,需要获得欧盟认证。预计 2026 年后,东南亚将逐步与欧盟电池护照“互认”。
综合来看:
| 国家/地区 | 监管模式 | 核心目标 | 是否采纳护照 |
| 欧盟 | 强监管、强披露、强审计 | 数据主权 + 价值链重构 | 完全执行 |
| 美国 | 补贴驱动、产业政治化 | 去中国化 + 本地化 | 不会采用 |
| 日本 | 技术路线为主 | 保持技术领先 | 不会采用 |
| 韩国 | 企业主导标准 | 提升企业竞争力 | 不会主动采用 |
| 东南亚 | 制造驱动 | 遵循欧盟准入 | 大概率采用 |
由此可见:欧盟将在未来 10 年内成为全球新能源供应链监管权的实际制定者。电池护照可能会成为全球电池贸易的“数字通行证”。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笔者会进一步分析电池护照披露要求对产业链(包含矿、四大主材、电池及终端)的真实影响及相关碳排模型。
SMM新能源分析师 杨玏+86 13916526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