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国外对比,我国“绿色”标准进展如何?【SMM分析】
国内绿氢行业蓬勃发展,但是对于绿氢标准仅有20年中国氢能联盟牵头制定的《低碳氢、清洁氢与可再生能源氢的标准与评价》首次通过标准形式对氢的碳排放进行量化,与国际上发布的标准相比,我国绿电认证体系中尚未对生产绿氢的电力来源要求配备绿证,同时也未将碳排放计量范围拓展到下游绿氢使用环节,未来亟需加强标准建设以完善我国与国际标准的协调统一。
欧盟、美国、日本都在23年通过了绿氢标准碳排放的相关标准法案:
下游来说合成氨和甲醇是吃氢大户,目前我国氢气的产量约近4000万吨,其中大约70%以上的氢气是用来生产合成氨和甲醇。以绿氨、绿醇代替传统的煤制氢或天然气制氢,不仅可以消纳多余的新能源,更重要的是可以减少碳排放,所以绿氢、绿醇受到了业内广泛的关注。
据统计,我国已获得备案的绿氨和绿醇项目产能近1000万吨/年。为了行业在新赛道上正确前行,所以有必要在绿氨绿醇发展初期,建立绿氨绿醇相关标准。
去年十一月,中国氮肥工业协会主办的《绿色合成氨分级标准》《绿色甲醇分级标准》团体标准启动会在京举行,对于推动绿氨、绿醇的标准制定进行了相关的讨论。
国内关于“绿氨”尚无官方机构和权威组织的统一定义。行业内具备相关发声,国内企业对绿氨的定义主要关注其原料氢是否由可再生能源电力制取,对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没有明确的要求。
关于绿色甲醇的定义,目前全球并没有明确的说法,如果能够使用可再生的原料制取甲醇,并且其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能够做到足够低,就可称为绿色甲醇:
未来我国构建氢基能源认证标准体系应有明确的目标,需要在国家层面制定一套“绿氢(氨、醇)术语”标准,明确绿氢的定义,确定绿氢(氨、醇)生产场景,定量温室气体排放阈值。结合国内氢能产业发展,研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同时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绿色氢基能源标准,降低绿色贸易壁垒和国际监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