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M分析】从“预演”到“正赛”:通过各省最新竞价情况看136号文如何开启新能源市场化新纪元
一、引言:新能源电价改革的里程碑
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深入推进,新能源规模持续扩大,原有的保障性收购政策已难以适应发展需求。136号文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新能源电价政策实现从"计划"到"市场"的根本性转变。这份文件不仅是对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更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举措。
值得注意的是,文件“稳中求进”,兼顾市场化方向指引与对行业实际承受能力的考量,通过渐进式改革路径推动新型电力系统进一步市场化。“渐进式”布局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了充足的准备适应过渡期,通过搭建“市场化预演”舞台,推动新能源电力市场发展。
二、总体框架:系统化的市场化过渡设计
136号文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新能源市场化改革框架,其核心在于通过分类施策实现平稳过渡。这个框架包含三个重要支撑:
价格形成机制改革
文件明确要求新能源上网电价全面由市场形成,这意味着延续多年的标杆电价政策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新能源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为新旧制度转换提供了缓冲带。
市场体系重构
文件对现货市场和中长期市场都提出了明确改革要求。在现货市场方面,强调要"加快实现自愿参与日前市场";在中长期市场方面,要求"缩短交易周期,提高交易频次"。这些举措旨在建立多时间跨度、多层次的市场体系,为新能源消纳提供更完善的市场环境。
配套机制
文件充分考虑现存电力市场政策制度,对绿证、储能等政策衔接提出明确要求,避免重复获利,维护公平竞争环境。
这个总体框架体现了系统性改革思维,既推进市场化,又确保平稳过渡;既考虑当下实际,又着眼长远发展。
三、价格预演:机制电价——市场化核心
机制电价是136号文的核心创新,其设计充满市场化基因,远非传统补贴的简单延续。
竞争性配置实现资源优化
机制电价通过市场竞争形成,这是对项目投资市场的深度预演。企业必须在项目规划阶段就基于未来10至20年的收益预期进行报价,适当改变过去的投资决策逻辑。
这种"报价从低到高确定入选项目"的边际定价机制,与传统电力市场的出清规则一脉相承,让企业提前适应市场竞争规则。
差价结算:培育市场体感的"金融沙盘"
差价结算是136号文精心设计的"金融沙盘",旨在让新能源企业在真实市场环境中获得切身感受。
这一机制将抽象的市场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月度结算单。企业每月都能亲身体验:市场价低时获补偿,市场价高时返差额。这种真实的资金流动,让企业自然而然地建立起价格敏感度,开始主动关注市场价格走势。
采用"同类项目加权平均价格",为企业提供了公平参照系。企业不仅能感受自身表现,还能通过横向对比了解行业位置,这种比较进一步强化了市场体感。
这个"金融沙盘"的深层价值,是让企业在心理上完成从"发电站运营者"到"市场参与者"的转变。当企业开始因价格波动而心跳加速,因结算差额而精打细算时,市场化改革才真正触及灵魂。
通过这种渐进式体感训练,136号文确保新能源企业不仅在制度上进入市场,更在思维习惯上完成转型。当保护期结束,企业已是经历过实战演练的合格选手。
区域价格信号引导资源优化配置
从已公布竞价结果的省份来看,机制电价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西北资源富集地区的出清价格显著低于东南负荷中心,这反映了资源禀赋和消纳条件的差异。
各省机制电价竞价结果:
数据显示,宁夏、甘肃等西北省份的光伏项目机制电价集中在0.24-0.26元/千瓦时区间,而上海、广东等沿海省份则达到0.39-0.42元/千瓦时。这种价格差异为投资决策提供了清晰信号:在资源一般地区需要更注重成本控制,在资源优质地区可以适当追求更高的发电性能。
利用小时数差距:消纳困境的量化体现
各省136号文实施细则披露的数据揭示了一个严峻现实:新能源项目实际利用小时数普遍显著低于理论测算值。新疆光伏项目实际利用小时数(1080小时)较理论值(1373小时)低21%,甘肃差距超20%,青海差距达26%。这种系统性差距直指当前新能源发展的核心矛盾——严重的消纳困境。西北地区巨大的落差印证了电网外送能力和系统调节资源的不足,而中部地区相对较小的差距则凸显了问题的区域性特征。这些数据不仅量化了消纳压力的严重程度,更为电网规划和市场建设提供了关键依据,指明了解决策略应聚焦于提升系统灵活性和优化资源配置。
四、操作预演:市场参与的渐进路径
136号文在市场参与方面设计了渐进式路径,体现了对新能源特性的充分考虑。
自愿参与提供学习窗口
日前市场对预测精度要求极高,而新能源出力的不确定性恰恰是其最大短板。"自愿参与"的设计为企业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期。
在这个阶段,企业可以:
所有这些都是在相对低压的环境中进行的,大大降低了试错成本。
偏差考核的渐进引入
虽然文件没有明确表述,但从各地实施细则看,对新能源的偏差考核采取了渐进式引入策略。初期考核标准相对宽松,随着企业预测能力和市场参与经验的积累,再逐步收紧考核标准。
这种设计避免了"一刀切"可能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体现了政策的包容性和渐进性。
五、配套机制:多维度的政策协同
136号文高度重视政策协同,避免不同政策间的冲突掣肘。
绿证市场衔接
部分省市文件明确机制电量不重复获得绿证收益,这促使企业将绿电作为独立的价值商品进行营销。
这一规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理顺了绿证市场与电力市场的关系,避免双重补贴。
其次,它推动企业主动开拓绿色电力消费市场,培育用户侧需求。
最后,它为绿证市场的独立发展创造了条件。
储能政策优化
文件明确"不得将配置储能作为新建新能源项目核准、并网、上网等的前置条件",这一规定具有深远影响。
这意味着储能的价值必须通过市场化方式实现,而非行政强制。这将推动独立储能电站发展,共享储能商业模式创新,储能参与辅助服务市场以及基于价值的储能配置决策。
从各省细则看,河北、陕西等地已明确机制电量不重复获得绿证收益,而北京、广西等地则明确取消了强制配储要求。这些地方实践为国家政策的落地提供了丰富样本,也为其他地区制定实施细则提供了参考。
六、未来展望:从预演到正赛的演进路径
基于136号文的制度设计和各地实施情况,我们推测未来市场可能向以下几个方向演进。
机制电价的渐进式退坡
机制电价具有明确的过渡性质,不难推测其退坡趋势。
退坡过程可能呈现以下特点:首批项目执行期满后不再续期,新项目机制电量比例逐步降低,竞价上限逐年下调,向平价靠拢,价值实现的多元化等,未来,新能源的价值实现将不再局限于电能量市场,而是向多维度拓展,例如配置储能参与辅助服务市场、开展风光储一体化运营、提供虚拟电厂服务等多种方式实现灵活性价值。
市场参与的全面深化
随着企业能力提升和市场条件成熟,新能源市场参与将不断深化。
这一进程可能分阶段推进:
第一阶段:自愿参与日前市场,偏差考核宽松
第二阶段:部分电量强制参与,考核标准逐步收紧
第三阶段:全电量参与市场,承担系统平衡责任
最终阶段:与其他电源同台竞争,完全市场化
七、结论:拥抱市场化新时代
136号文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新能源行业正式进入市场化新时代。这个新时代具有三个显著特征:
首先,这是一个竞争更加充分的时代。 资源获取从"分配制"转向"竞争制",项目收益从"保障性"转向"竞争性"。企业必须依靠真本事在市场中立足。
其次,这是一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 新能源的价值不再局限于发电量,而是扩展到绿色价值、灵活性价值、容量价值等多个维度。企业需要具备多维价值发现和实现能力。
最后,这是一个专业分工更加精细的时代。 投资、建设、运营、交易等环节的专业化要求大幅提升,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和服务业态。
对于所有市场参与者而言,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深刻理解改革逻辑,准确把握政策内涵,快速提升核心能力。那些能够在这场"预演"中率先适应、主动求变的企业,必将在未来的"正赛"中占据领先地位,成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