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M分析】进退之间:美国汽车关税补偿政策的现实妥协与全球产业链重构挑战
美国总统特朗普29日签署公告,允许对进口汽车零部件、在美国组装汽车的汽车生产商进行一定程度的补偿。这一最新举措体现出美国各界对政府关税政策的反对声持续不断,给政府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
根据公告,这一补偿用于抵消美国组装的汽车零部件的部分关税,补偿金额最高可达汽车零售价格的3.75%,这一补偿上限在第二年将降至汽车零售价格的2.5%。
2025年4月3日生效的25%进口汽车关税(含新能源车)及5月3日拟生效的25%关键零部件关税,构成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核心措施。
对中国电动汽车(EV)实施100%关税(原为25%)。具体关税数据如图:
4月29日公告允许美国本土车企申请关税补偿:
2025年:最高补偿额度为车辆零售价3.75%(25%关税×15%计算比例)
2026年:补偿上限降至2.5%(25%×10%),2027年完全取消
追溯至4月3日生效,已缴关税可申请退还。
这一举动给了本土汽车制造商短期的喘息时机,但长期压力并未减缓。补偿机制缓解本土车企约3-5%成本压力,但25%基础关税仍存。中国新能源车对美出口近乎停滞,转道墨西哥、东南亚的“迂回出口”仍受美国海关新规限制。
另外补偿机制与关税初衷矛盾,既要保护本土制造,增加了高额的进口关税,又需依赖进口零部件维持生产,不得不对汽车及必要的零部件进行补偿。
此次政策调整是美国在保护主义与产业现实间的折中选择,短期缓解车企压力但未改变贸易战本质。全球新能源产业链将进一步呈现“区域化+多极化”特征,技术壁垒与成本控制的博弈仍是核心矛盾。
SMM新能源行业研究部
王聪 021-51666838
马睿 021-51595780
冯棣生 021-51666714
吕彦霖 021-20707875
周致丞021-51666711
张浩瀚021-51666752
王子涵021-51666914
王杰021-51595902
徐杨021-51666760
陈泊霖021-51666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