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M分析】退役动力电池的二次生命:解密梯次利用的技术与市场
目前由于市场新能源发展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电芯厂生产电芯数量也随之增量,电芯数量的增加,但市场需求量并非一成不变,由于电芯生产需要一定的周期,大部分电芯厂会出现在原有订单基础上超额生产的情况,但由于电芯的结构特殊性,导致其不可以长时间被安置在仓库在,或造成其电容量下降的问题,这些“全新”电芯由于电容量的下降,造成无法按照新品电芯出售,但如若直接按照废旧电池使用会造成资源浪费;目前新能源汽车销售量一突破3000万辆,随之生产数量越来越多,市场占比份额也逐渐加大,但当一辆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容量衰减至 80% 以下时,它的 "汽车生涯" 便宣告结束,但其电容量依旧处于可利用范围,这些被换下的电池并非终点,而是开启了新的生命周期,可以被用在储能,备用电源,电动工具等方面,所以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新的产业链:梯次再生。
电池健康的 "身份证":SOH 是什么?
动力电池的健康状态(State of Health,)是决定其能否梯次利用的核心指标。简单来说,SOH 是电池当前最大容量与额定容量的比值,直接反映电池的老化程度。当SOH≥90%时,属于A品电芯,因性能接近全新电芯,适用对稳定性、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场景,当SOH≥80%时,被称为B品电芯,性能中等,适合对成本敏感、对性能要求适中的场景,其中三元小倍率电芯因其运用范围广泛更为受欢迎,铁锂由于其安全性高的特点,也处于受欢迎行业,前两者较多来源于电芯厂;当SOH≥70%时,被称为C品电芯,一般多为新能源汽车拆解过程中获得,性能较弱,仅适用于低功率、低频次使用场景,其运用范围相较于前两者来说,范围较小,会有一部分以未破碎料的身份进入锂电回收打粉工艺中去。
市场痛点:标准化与经济性的双重挑战
目前梯次市场随着新能源汽车退役潮的到来,其融入并运用到日常生活的占比将会逐渐加大,但是在梯次市场,大家无法不面对的场景与事实便是,部分梯次电芯存在以次充好的现象,如若这些电芯流入市场,必然会对于市场造成一定的影响,故而这种市场风气必须加以改善,加大惩处力度,在资源不浪费的前提下,依旧需要保证商品质量的可行性。
尽管前景广阔,梯次利用产业仍面临多重瓶颈。技术标准的缺失首当其冲 —— 不同厂商的电池结构设计差异巨大,缺乏统一的拆解标准和性能评估规范,导致自动化拆解设备研发困难,目前仍以人工拆解为主,效率低且安全风险高。
安全隐患是另一大障碍。长期使用导致的电池内部发生无法避免的损耗问题,使梯次电池存在热失控风险。而缺乏完整使用数据的退役电池在使用中犹如“开盲盒”、,其性能衰减规律难以预测,增加了安全评估难度。
当前梯次市场发展受多重制约,核心是市场认可度不足。一方面消费者担忧梯次电芯安全性,影响产品接受度;另一方面全新电芯低价运行,压制梯次产品竞争力,削弱其市场吸引力。
受此影响,企业对梯次市场存偏见,导致其销售渠道萎缩。加之梯次产品无法长期仓储,对流转效率要求高,加剧企业顾虑,使其投入热情低、参与意愿弱。多重因素交织,制约梯次市场良性发展,使其面临显著拓展瓶颈。
成本核算的 "密码本":单位换算解析
理解梯次电池的成本核算,需要掌握几个关键单位的换算逻辑。电池行业常用的元 / Ah、元 / Wh 和元 / 度(即元 /kWh)之间,通过电压建立联系:
基础公式:Wh = V × Ah(瓦时 = 电压 × 安时),1 度 = 1kWh=1000Wh
换算实例:若某 3.2V 梯次电池报价 1 元 / Ah,换算为 Wh 单位则是 1 元 ÷3.2Wh≈0.3125 元 / Wh,进一步换算为度(kWh)就是 312.5 元 / 度
行业惯例:电池单体常标注元 / Ah,系统集成层面多用元 / Wh,储能项目则习惯用元 / 度核算成本。
不同场景的单位选择各有考量:设备制造商关注单体电池的元 / Ah 成本,系统集成商侧重元 / Wh 的能量密度成本,而储能运营商更关心度电成本(元 / 度)。降低空间。掌握这些换算关系,才能准确评估梯次电池在不同场景的经济性。随着技术进步和政策完善,梯次利用正从 "环保选择" 转变为 "经济选项"。
SMM新能源研究团队
王聪 021-51666838
马睿 021-51595780
冯棣生 021-51666714
吕彦霖 021-20707875
周致丞021-51666711
雷越021-20707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