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M分析】中国电动乘用车出口管理新规:许可证制度与境外售后能力成关键

来源:SMM发布时间:2025-09-29 17:57:00
锂电池及新能源车分析师杨玏
锂电池及新能源车分析师杨玏
访问TA的主页
暂无简介
41
作品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迅猛发展,出口量持续攀升。2025年前八个月,电动乘用车出口量占中国出口汽车总量比重约为28.1%。然而,随着出口规模的扩大,一些不规范的出口行为逐渐显现,影响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国际形象和市场竞争力。为规范出口秩序,提升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国际竞争力,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海关总署、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了对纯电动乘用车实施出口许可证管理的公告。

政策原文

(一)实施对象

对货物名称为仅装有驱动电动机的具有车辆识别代码(VIN码)的其他载人车辆(参考海关商品编号为8703801090)实施出口许可证管理。

(二)申报要求

申报出口资质的企业条件、管理方式、申报程序、出口许可证申领与发放等,依照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海关总署、原质检总局、原国家认监委《关于进一步规范汽车和摩托车产品出口秩序的通知》(商产发〔2012〕318号)的相关规定执行。

(三)海关检验

海关对出口纯电动乘用车的检验以现行有效的必须实施检验的进出口商品目录为准。

(四)实施时间

本公告自202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政策深度分析

(一)出口许可证管理

自2026年1月1日起,对纯电动乘用车实施出口许可证管理。企业需向主管部门申领许可证,否则将无法出口。这一措施将有效堵塞无证出口的漏洞,规范市场秩序。具体而言,企业需满足以下条件:

资质要求:企业需列入工信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并具备有效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CCC认证)。

申报程序:企业需按照《关于进一步规范汽车和摩托车产品出口秩序的通知》(商产发〔2012〕318号)的规定,提交相关材料,包括企业基本情况、生产能力和质量管理体系等。

许可证申领:企业需向商务部或其授权的机构申领出口许可证,许可证有效期为一年,逾期需重新申领。

(二)境外售后服务能力

车企需具备与出口量相匹配的境外维修服务能力。例如,一类企业需达到50个以上境外售后维修服务网点。企业还需提交海外服务网络建设方案,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配件储备:配件储备率不低于20%,确保常见故障的配件供应。

维修响应时间:维修响应时间不超过48小时,确保用户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获得支持。

服务网点布局:服务网点需覆盖主要出口市场,提供24小时紧急救援服务。

(三)海关检验

海关对出口纯电动乘用车的检验将依据现行有效的必须实施检验的进出口商品目录进行。企业需确保出口产品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否则将面临海关的严格审查和处罚。

行业影响

(一)提升品牌形象

通过规范出口秩序和提升售后服务能力,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国际市场上的品牌形象将得到显著提升。这将有助于构建健康可持续的出口生态,增强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二)推动高质量发展

该政策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从“规模扩张”全面转向“质量为先”,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海外市场的高质量发展筑牢制度屏障。企业将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提升用户体验和品牌忠诚度。

(三)强化企业责任

强化了“谁出口、谁负责”的责任机制,推动企业从“规模导向”转向“质量导向”。企业需在技术研发、质量管理和售后服务方面加大投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未来展望

(一)技术与服务升级

随着政策的实施,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将面临更高的出口标准和要求。这将促使企业加大在技术研发、质量管理和售后服务方面的投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例如,企业需在电池技术、自动驾驶技术等方面持续创新,同时在海外市场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

(二)市场拓展与合作

政策的实施将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国际市场上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企业将有机会与更多国际合作伙伴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拓展市场份额。例如,与国际汽车制造商、经销商和售后服务提供商合作,共同提升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国际市场影响力。

(三)全球市场格局变化

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提升,全球汽车市场格局将发生显著变化。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将在全球市场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推动全球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方向发展。

此次政策的发布和实施,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步。通过规范出口秩序和提升售后服务能力,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将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将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市场的持续增长奠定坚实基础,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全球市场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预览
上海有色网原创信息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传播、发布、复制(包括但不限于行情数据、价格信息、市场统计信息、调研信息等)。授权请联系021-3133 0333。上海有色网保留追究侵权及不当引用的权利。本原创信息除公开信息外的其他数据均是基于公开信息(包括但不仅限于行业新闻、研讨会、展览会、企业财报、券商报告、国家统计局数据、海关进出口数据、各大协会和机构公布的各类数据等等),并依托SMM内部数据库模型,由研究小组进行综合分析和合理推断得出,仅供参考,不构成决策建议,客户决策应自主判断,与上海有色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