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M分析】累库持续下,光伏电池价格持续回落
光伏电池价格在供需失衡加剧的背景下持续走弱。不过随着企业主动加大减产力度,将推动供需有望回到平衡区间。
价格持续下跌:供需失衡进一步扩大
进入11月,光伏电池片延续10月跌势,步步下行,主要压力来自于供需失衡的进一步扩大。一方面,下游组件厂商减产力度加大,产量持续收窄。一位一线电池厂销售人员向SMM反映,11月市场直采订单呈现出“断崖式下跌”;另一位一体化厂电池片采购人员也提到,11月国内市场直采量几乎只有10月的一半。
另一方面,电池片自身的减产却不及预期。尽管小部分厂商在11月中下旬扩大了减产规模,加之个别电池厂产线损毁影响,实际产出将减少2-3GW。但在月初,对比组件11月减产的1.3gw,10月末电池片市场的排产仅减少了0.93gw,造成期间明显的供给溢出。

与此同时,海外采购节奏也在放缓。海关总署数据显示,9月和10月的出口量分别环比下降13.16%和0.2%。从重点市场看,1-10月前五大出口目的地(印度、印尼、土耳其、尼日利亚、泰国)近两月采买增速普遍放缓。其中,土耳其因短期进口政策导致数据波动较大;但即便剔除这一扰动,总采买量增速也连续放缓,9月与10月环比已分别降至4.3%和3.3%。随着海外下游库存水平持续攀升,市场对国内过剩产能的吸纳能力减弱。综上,国内外需求的同步收缩,使得电池片环节的供给过剩问题在短期内进一步凸显。

为什么企业没有果断加大减产?
站在10月末那个时间点,多数企业仍对减产持观望态度。一是对Q4这一传统需求旺季抱有期待,若年底出现抢装,11月就可能有潜在需求做支撑;二是顾虑减产本身的成本——电池产线启停成本大,即使是热停也需2-3天时间才能完成爬产,并且减产后会削弱规模化生产带来的边际收益。于是,企业在观望中维持开工,导致库存在11月快速攀升。累库预期下,买方市场格局强化。电池厂开始为买方的压价让步,以换取更多的订单,价格也在激烈竞价过程中步步跌落。以210N尺寸为例,从Q3反内卷时达到的高点0.32元/W下跌到如今的0.285元/W。价格逐渐贴近现金成本,企业利润被严重挤压,对上游硅片、硅料的价格“倒逼”也愈发明显。

企业开始减产:供需正在修复
转折出现在11月中旬。随着对后续需求的乐观预期减弱,在手订单不足的压力显现,多家企业选择减产,也希望借此控制库存对价格的挤压。在月中,某半专业化大厂新增对183N和210N两个尺寸电池片的减产,某一体化大厂调低了210RN的排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自身的供给压力。
预计进入12月,企业在平衡供给方面会更趋理性,行业有望从当下的“买方市场”逐步向“弱平衡”修复。这一轮光伏电池价格的下跌,本质是供需错配的结果;而当价格逼近成本线,企业的主动减产,正在成为推动供需再平衡的那一个关键变量。